如果不是因为面具,我们不会对苹果的Face ID如此反感。
即使iPhone的A系列芯片的神经引擎有“自学习”机制,Face ID也能通过多重训练等机制认出面具后面的你,但这其实并不可靠。
▲面具让曾经高效的Face ID无可奈何。图片来自:tomsguide
记得今年4月份的时候,iPhone突然认出了戴着口罩的我,让我觉得自己像个长大了的孩子。但是好景不长。随着我在家呆了几个星期,戴口罩的频率降低,它转过身来,忘记了我戴口罩。太无情了。
iPhone的Face ID一直在学习。它可以记得你戴着面具,也可以很快忘记。这不是长久之计。
最近在iOS 14.5的测试版中,增加了Apple Watch解锁iPhone的支持,缓解了Face ID的使用难度。但是,对于那些没有Apple Watch的用户来说,却享受不到这种“生态优势”。苹果解锁iPhone也不是“最终解决方案”,而是一种“拖延战术”。
与此同时,新iPhone将采用“屏下指纹”的传闻层出不穷,而且似乎已经确定。并且新iPhone会将指纹和Face ID保留在屏幕上,相互补充以方便用户的选择,或者应对不同的情况(戴口罩)。
触控ID真的会回来吗?
面对口罩,Face ID 做了两次改动
面对口罩的冲击,苹果的应对策略比较保守,直到4月底的iOS 13.5 Beta 3的固件中,才优化了解锁方案。
我们先来复习一下。在iOS 13.5之前,iPhone看到“面具”的时候,Face ID认不出你的脸,它会一遍又一遍的确认。1s后,会弹出密码界面。当然,你也可以点击Face ID界面中的“人脸图标”,跳过识别过程,直接输入密码。无论哪种方式,它都没有简化识别过程,甚至没有使解锁变得更加复杂。
▲ iOS 13.5针对疫情做了一些优化。图片来自:布兰登·布奇
IOS 13.5 Beta 3增加了口罩的识别。识别口罩后直接“放弃”人脸识别,直接弹出密码界面,优化了解锁流程。
最新的iOS 14.5 Beta 1,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。类似MacBook,可以用Apple Watch解锁,玩“生态”。具体的“解锁体验”和“安全性”,这里就不赘述了。可以移至文章《我们终于可以用口罩解锁iPhone了,但是我们体验后发现了这些问题》。
从开始戴口罩到出台更合理的方案,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。这次Apple Watch配合解锁,还是一个“治标不治本”的解决方案。从现实出发,很明显触控ID应该更好更方便使用,触控ID回归的呼声越来越强烈。
在“面具”面前,Face ID真的很好“吃”,触控ID的优势凸显。因为解锁方式的原因,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已经换成了搭载触控ID的iPhone SE2,甚至换成了Android。
在安卓阵营,屏下指纹几乎是标配,类似Face ID的3D结构光生物识别几乎看不到。它走的和苹果不一样的路,自然对口罩的适应性更强,带来的体验更好。那么,苹果为什么选择Face ID而不是显示指纹呢?
苹果为何押宝 Face ID,屏下指纹不香?
Face ID与iPhone X一同发布,奠定了后续刘海平的设计风格,而Face ID则引领了苹果新一代的生物识别技术。
现在我们知道Face ID是基于3D结构光,它通过雷达扫描面部并记录下来。不受眼镜、胡子、帽子等影响。,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你的脸一起“成长”,充分利用A系列仿生芯片的神经引擎的计算能力。
当Face ID首次推出时,其安全性受到质疑。苹果在发布会和官网上表示,Face id的安全水平比触控ID高20倍,前者为百万分之一,后者为五万分之一。换句话说,当您从触控ID升级到Face ID时,安全级别也会升级。
另外,一般情况下,Face ID的用户体验其实是高于触控ID的。没有感觉,是Face ID最大的优点。你不需要“按”它。只需要扫一眼就能完成识别解锁。同时,Face ID不受环境的影响,无论白天黑夜、寒暑都能提供一致的体验,而触控ID相对有限。
▲停留在屏幕上的触控ID在想象中的地图上。
其实早在iPhone X发布之前,苹果就已经有了屏下指纹的专利,所以供应链上就有很多消息说新iPhone会有屏下版本的触控ID。后来我们都知道了苹果的选择。
选择Face ID,一方面是因为体验和安全性更好,另一方面是屏下指纹技术尚未成熟。依稀记得屏下指纹刚出来的时候,识别解锁的过程有点“笨拙”。
此外,屏下指纹,或者准确地说,“光学屏下指纹”不如传统电容式指纹安全,这应该是苹果转向Face ID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怎么把 Touch ID 放在屏下?
在发布会上,安卓厂商习惯性的把重点放在新机的屏下指纹有多快,识别有多准确,也就是说“搭载了xx代的屏下指纹”。现在发布会上,厂商很少在屏下指纹上墨迹。一方面是屏下指纹技术逐渐成熟,另一方面也不再新鲜,成为标配。
iPad Air上的侧面触控ID。图片来自:苹果
如果不是2020年“面具”的存在,我们可能不会有重返触控ID的吸引力,Face ID也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。
目前屏下指纹的逐渐成熟,再加上尚不明朗的“全球疫情”,似乎已经让苹果重新思考如何在安全性和实用性之间做出选择。用Apple Watch解锁iPhone是为了方便而牺牲安全性做出的妥协。
这样,在保证安全性和便携性的情况下,触控ID与Face ID似乎是最好的解决方案。
目前屏下指纹大概有三种方案,各有优缺点。
光学式指纹识别
Android阵营屏幕下指纹标准的方案。简单来说,原理就是拍下指纹的照片,然后进行比对识别。
该模块面积小,厚度薄,识别速度快,解锁成功率高。但它只能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屏幕,并且要求手指的清洁度。另外,光学屏下指纹暂时不支持“活体检测”,安全性和防伪性稍差。
超声波式指纹识别
高通占据主导地位,这在三星Galaxy旗舰手机中很常见。最新的Galaxy S21系列配备了高通第二代3D超声波指纹识别。原理类似声纳系统,利用手指的纹理来识别声波反射和穿透的差异。
相比光学屏下的指纹识别,超声波指纹方案具有更高的穿透力和一定的抗污性。最重要的是支持活体检测,安全级别更高,识别过程中屏幕不需要发光,不会影响屏幕寿命。成本控制、量产能力和技术成熟度与光学指纹有一定差距。
电容式指纹识别
还没有达到量产水平。电容式指纹识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案,支持活体检测,又不失识别速度。此外,原则上还可以支持全屏不限位置的“盲操作”。
目前来看,如果苹果要在屏幕上和屏幕外打印,很可能也会是这三种方案。但如果它想达到之前物理触控ID的安全性,极有可能会选择3D超声波和屏下电容两种方案中的一种。
Touch ID 到底能不能回归?
触控ID一登场,就彻底颠覆了业界的“指纹识别”。原来指纹识别还可以这么没意义。随着Face ID的出现,重新建立了“面部识别”的标准,原来面部识别的安全级别还能这么高。
对于一项新技术,苹果往往不会先吃“螃蟹”,而是等待合适的时机,软硬结合,逐步优化,尽量做到“不敏感”。按照这个思路,iPhone屏下指纹的体验应该和现有方案有所不同,全屏识别更符合苹果的调性。
从现在透露的信息来看,都指向光学屏下的指纹,但没有达到苹果要求的安全级别。光学屏下指纹,大概率也会是类似Apple Watch解锁的“折中方案”。它只能解锁手机,不能进行支付。自然,它不应该被称为触控ID,而是更类似于触摸储物柜的概念。
▲和Face ID在光学屏幕下的假想指纹。图片来自:iMore
iPhone上的触控ID实际上被安全性更高、体验更好的Face ID取代了。只是在不可抗力面前,我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优势,才会“怀念”触控ID,希望它重新出现在新iPhone上。
没有“面具”怎么办?也许苹果会一步一步来,从小型化的Face ID组件开始,逐渐隐藏起来。然而,随着“面具”的作用越来越严重,苹果被迫放弃了一些安全性,破例允许手表解锁,这可能是一个信号。
或许在iOS 14.5 Beta 1发布的时候,苹果就已经在考虑下一个解决方案了,相对成熟的光学屏下指纹可能是新的辅助解锁方式。两种生物识别是重叠的,有些类似安卓的人为了弥补屏下指纹的速度,用2D人脸识别辅助。
触控ID,准确地说,触控ID会回到银幕下吗?从目前的技术来看,很难。即使攻克了技术难关,在安全水平和体验上也很难超越Face ID,这与苹果近年来不断提升安全水平背道而驰。另一方面,Face ID结构是苹果目前比较容易实现真正全面屏的方案,屏下摄像头技术成熟只是最后一步。
当我们摘下面具,重新拥抱Face ID,享受Face ID带来的无谓体验时,也许我们很快就会忘记触控ID在一个特殊时期带来的便利。
来源于用户发布,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3484479098@qq.com